资讯
该研究首次阐明神经递质5-HT通过TGM2催化组蛋白血清素化修饰,激活SCD表达驱动脂代谢重编程的致癌新机制。从表观遗传角度揭示了"肠-脑-肿瘤"轴的存在,为开发TGM2抑制剂联合SCD靶向治疗的"表观代谢"干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H3K4me3Q5ser不同于经典甲基化修饰的特异性调控模式,为肿瘤表观遗传研究提供了新范式。研究涉及的临床样本队列、TCGA数据验证及多组学交叉分析, ...
为解决终末期肾病 (ESKD)患者等待死亡供体肾移植 (KT)时间过长的问题,Ramathibodi医院团队通过回顾性分析3923例患者数据,验证并优化了美国移植受者科学登记系统 (SRTR)预测模型。研究构建了包含性别、血型、糖尿病等9项预测因子的新模型,C指数达0.744,显著优于原模型 (0.521),为泰国患者等待名单管理提供了精准预测工具。
来自公立大学口腔外科的研究人员针对一例罕见的大型腭部色素性病变展开研究。该54岁女性患者后硬腭出现1.5 cm×1 cm边界清晰的色素斑块,临床疑似恶性。通过组织活检发现含黑色素 (melanin)的梭形细胞,确诊为口腔罕见病变——蓝痣 (blue nevus)。研究证实组织病理学分析对鉴别诊断的关键价值,并强调术后5个月随访对监测复发的重要性。
来自某研究团队(未明确署名)的科学家通过构建脉冲神经网络模型,探究了局部突触可塑性规则如何驱动循环网络学习预测误差信号。该研究证实仅靠局部环路即可生成具有双相神经活动模式和情境依赖性的预测误差信号,为理解大脑构建环境内部模型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本研究针对中国高危饮酒人群缺乏有效干预措施的现状,开发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Sober Time ACT"数字化干预工具。通过随机对照试验 (RCT)验证,该程序能显著降低饮酒渴求 (PACS评分)和酒精消耗量,并改善焦虑 (GAD-7)和压力感知 (PSS-10)等心理指标,为高危饮酒的早期干预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本研究针对亚临床抑郁症 (SD)患者视觉感知异常的神经机制展开探索,通过心理物理学实验和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技术,首次发现SD患者存在行为学层面的空间抑制减弱,并伴随人类中颞区复合体 (hMT+)和早期视觉皮层 (EVC)的神经抑制功能下降。研究揭示了枕叶皮层功能连接异常与抑郁症状的早期关联,为抑郁症早期识别提供了新型生物标志物。
猴痘疫情自2022年爆发以来持续构成全球公共卫生威胁,世界卫生组织于2024年8月再次宣布其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现有疫苗ACAM2000存在心肌炎等严重副作用,而更安全的MVA-BN疫苗供应严重不足且需要多次接种。面对这一紧迫挑战,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在《npj Vaccines》发表重要成果,通过对传统天花疫苗株进行创新改造,开发出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新型疫苗。
在全球3亿抑郁患者的健康威胁中,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危机正在浮现——抑郁人群的卒中风险较常人高出72%,但传统血脂指标却难以有效预警。这种困境源于抑郁特有的炎症状态和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调,可能通过改变TG/HDL-C(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即AIP(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来加速动脉硬化。山西医科大学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研究空白,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CHARLS(中国健康与 ...
【编辑推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团队针对青藏高原特有鱼类硬鳍高原鳅基因组资源匮乏的问题,采用PacBio HiFi测序和Hi-C技术完成660.22 Mb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锚定率99.82%),预测26,168个功能注释基因并解析33.41%重复序列特征,为高原鱼类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关键分子工具。
帕金森病与睡眠障碍的隐秘关联 ...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 (SSDs)患者常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这种共病状态如同"认知功能与行为控制的双重枷锁"。临床医生长期面临治疗困境:一方面,ADHD症状可能加剧SSDs患者的功能损害;另一方面,传统ADHD药物 ...
该研究首次证实AI平台能高效发现铜绿假单胞菌保护性抗原,为应对多重耐药病原体提供了新范式。后续需解析各抗原的独立贡献,并探索Th1/Th17型佐剂以增强细胞免疫。论文发表于《Vaccine》,标志着AI逆向疫苗学在抗感染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